一、竹溪茶叶的茶乡今朝茶更香
竹溪自古盛产茶叶,“贡茶”文化源远流长。竹溪县委县政府把推进茶叶产业化、标准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兴茶新“茶道”。县财政协同有关部门申报《茶叶板块——龙王垭有机茶开发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纳入了《湖北省优势农产品板快建设项目库》,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茶产业综合开发和品牌培育。截至目前,全县生态茶园基地已达13万多亩,年产干品茶叶250万公斤,已有4家茶场培育的主导品牌获准使用LB绿色食品标志,龙峰茶还获得瑞士生态市场有机茶认证和出口欧盟的市场“通行证”。龙王垭茶业集团制订的“龙峰茶”、“箭茶”企业标准,经国家质监总局批准,成为湖北省唯一的茶叶地方标准,被众多茶场采用,“龙峰茶”商标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
竹溪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回旋的秦巴山区,所产绿茶香气袭人,茶多酚含量高达36.5%,高于其他茶区10多个百分点,已被湖北省政府定为高香绿有机茶重点示范基地县,国家农林部门分别授予竹溪“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称号,湖北龙王垭(集团)茶场被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化管委会列为竹溪茶叶产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单位。 10月9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暨“中国茶乡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展开坛。竹溪县政府安排县茶叶办和重点茶场负责人组成团队参加,带队的县委副书记刘荣盛,在大会主办方的特意安排下,作了《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建设有机绿茶之乡》的主题演讲,博得入会代表热烈掌声和惊讶赞叹。众多新闻媒体“长枪短炮”麦克风,对准竹溪代表演讲人,会下纷纷索要竹溪茶宣传资料。
据了解,这次由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6家共同举办的茶博会和论坛,吸引全国各大茶叶行业组织代表和产茶大县政府官员组团参展参会。美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世界产茶国的涉茶企业应邀前来参展。中外代表以茶会友,参加品茗竹溪茶,听竹溪代表说茶事,唱茶歌,对竹溪茶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深刻印象。 10月14日,竹溪县政府在江城武汉举行“争创湖北第一名茶暨竹溪龙峰茶品牌发展”论坛会。这是竹溪茶准备“升级”的首次高规格“听证会”。竹溪县长贺盛有带队,县委副书记刘荣盛刚从北京走下论坛赴汉出席。湖北省农业主管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商贸企业等涉茶方面的专家教授和茶界名家应邀出席。专家们品茗着竹溪高香绿茶,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审议《竹溪龙峰茶品牌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了真知灼见。
应邀出席论证会的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徐能海说,竹溪发展龙峰茶品牌,自然生态环境好,政策配套,上下重视,有文化底蕴,有市场前景,争创全省第一名茶有了良好基础条件。华中农业大学著名茶学专家倪德江教授,结合自己近7年在竹溪进行茶学教科研的实践,深有体会地说:“竹溪云雾山中出好茶,独特的土质、气候和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等条件,造就高山绿茶天然内在品质优于平原茶。”
专家组各抒已见,得出结论:竹溪龙峰茶已具备“争创湖北省第一名茶”品牌的基础和优势,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兴茶的力度和对外宣传的力度,提高龙峰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争创全省第一名茶的同时,力争跻身于全国名茶品牌行列
二、竹溪茶叶的欲说当年好困惑
1、这里不得不提《湖北日报》1998年4月11日发表的《竹溪茶话》。当年,本报记者经过深入的采访,发现竹溪茶存在基地面积小、品牌过多过杂、茶叶科技含量不高等诸多问题。这篇报道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在该县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当时,竹溪被称为茶叶大县,但茶叶基地面积不足4万亩;全县茶叶品牌达20多种,各乡镇、各茶场都各打各的牌,百“花”竞放“花”不艳。同时,有的茶场还鱼目混珠,以次充好,扰乱市场秩序。加之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很难与外地的知名品牌抗衡。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竹溪人还在以茶叶为自豪时,却发现危机已悄然而至。决策者们当机立断,以《竹溪茶话》为教材,开展全县大讨论。最后思路在讨论中统一,举全县之力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篇报道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
3、六年了,再看竹溪茶,我们发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4、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10万亩,年综合收入达3600万元。县政府每年都要拿出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扩大茶园基地和对老茶园进行改造,各乡镇也都把茶园建设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基地的重头戏。由于茶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茶农生产的积极性很高,龙王垭茶场二组的茶农王家成,一年承包茶园20多亩,仅采茶收入就达3万多元,全场茶农的收入基本稳定在1700元以上,高于全县人均纯收入。
5、竹溪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气候环境,造就了竹溪茶独有的品质。据统计,竹溪茶已累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200多项。1999年龙王垭茶场获得了欧盟有机食品最高权威机构———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颁发的有机茶生产与销售证书;茶场又顺利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两张“王牌”拓宽了竹溪茶进军国际市场的渠道。3月8日,农业部授予龙王垭生产的茶叶为“无公害放心茶”。龙王垭茶场已与华农大、省果茶研究所签约,培训技术人员,开发新产品,提高制作质量。
6、后说品牌。竹溪茶叶的品牌已趋统一、规范。近几年来,通过以大带小、租赁、承包、买断经营权等方式,全县形成了“龙峰”、“梅子贡”、“银桥”三个品牌。“龙王垭茶,香飘华夏”、“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喝银桥绿茶,走健康之路”,这些广告语叫人耳熟能详。
7、诚然,经过几年的努力,竹溪茶叶与过去比,已有不小的进步,然而横向比较,竹溪茶还有许多要做的事。
8、全县的10多万亩基地,分布在17个茶场,加工点140多个,呈现出有品牌的,基地面积不够,有基地的茶场又没有品牌的局面。有关人士提出,应通过联营、买断等方式把全县的茶场收归到几个大场麾下,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的有机结合。“龙峰”、“银桥”、“梅子贡”在县内茶叶产品中呈“三足鼎立”之势,各有千秋。然而在一个县内,同一种产品造就出三个大品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要对这三个品牌进行综合分析,选定其一,通过组建竹溪茶业集团,把它做成全国名牌,通过有机茶出口欧盟的契机,争创世界名牌。”县茶叶办负责人说。竹溪没有一个专业的茶叶销售市场,组建茶叶销售市场和网络也是必要的。
9、竹溪茶叶在全省和全国所占的市场份额还非常小。所以要坚持发展不动摇,在种植、管理技术上下功夫,引进优质品种,推广无性系繁殖技术,提高质量,延长茶叶见收周期,增加产量,真正使竹溪这个茶叶大县名副其实。
10、金秋十月中旬,茶叶香溢京城。“中国茶叶之乡”湖北省竹溪县派代表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茶乡发展论坛”,并作了主题演讲,博得茶业界代表热烈掌声。紧接着竹溪龙峰茶品牌“争创湖北第一名茶”论证会在武汉“高谈阔论”,众多专家建言献策,寄厚望予竹溪茶跻身国家级名茶品牌行列。京汉两地茶业界名家和世界产茶大国代表,金秋热话竹溪茶,可谓山县竹溪的一大幸事。
三、竹溪茶叶的细品竹溪茶
1、竹溪县坐落在大巴山脚下,山上山下,茶道畅行,龙峰、毛尖、云雾、瓜片,于峰顶、缓坡,漫漫成片。远在几千年前,“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常饮茶有益健康,可清心明目,提神醒脑。
2、在我们竹溪,每年春雨刚过,茶山就披上了碧绿的新装。采茶的季节到了,茶坡上,一群群嬉闹的“采茶女儿”像飞舞的蝴蝶。有的乡民会背上背篓,于清晨出发,去三四公里外的山里采购上等的茶。乡民采购茶叶不像城里人那样带着现钞去,而是在背篓里装满了自家种植的大米、山芋、大头菜等,与茶农做完交易,便带着一小包刚烘炒好的上等绿茶兴冲冲地回家。上等绿茶带回家是家里人舍不得沏的,而被珍藏在一个小瓮里,四面密封扎好,是专门用来待贵客的。
3、竹溪的民风极为淳朴,老乡非常好客,你若从哪家门前走过,即使素不相识,主人见了也会打个招呼:“歇一会儿,喝杯茶吧!”真的坐下了,茶也果真端上来了。倘若有过路人在你家门口歇脚,却喝不到茶,人们就会认为你家女主人不懂情理。在农户家,大都是晚辈里的儿子或者侄儿来斟水,女人并不露面。倘若一来再来的客人,日久熟识了,女人不再规避,也只是立在门口。她若倒茶,要先递给自家男人,再转给客人。
4、在我们乡下,胡子拉碴的“老庄稼”下山时总是顺便摘上几把“粗树叶”(即野生绿茶),回家熬成黑糊糊的、稠稠的汤水,第二天带上山,干活累了,喝上一口,看起来美滋滋的。我曾一时贪嘴,也禁不住喝上一口,苦!比中药还难下咽!可“老庄稼”却在一旁“嘿嘿”笑个不停:“小伙子,这玩艺儿,你可别小瞧它,没它咱干活就少那么一把劲哩!”
5、冬日夜长,是串门的好时光。吃过晚饭,主人家将锯不成材的杂木、斧劈不开的树蔸搬进火塘生起火来,火旺了,就放上小锅子煮起“大脚板茶”(即极粗劣的绿茶),等候着客人的光临。煮好茶主人会先尝一尝味道,若茶倒入杯中后,茶叶在杯中倒悬,主人会高兴地说:“今天有贵客要来。”有时茶叶恼怒地沉入杯底,主人就会诙谐地说:“哪个不该来的要来了。”串门的人进门后,大家围坐在火堆旁,一杯热茶下肚,闲聊起家长里短:西家的姑娘由保姆变成了“二奶”,东家的小伙子由打工仔当上了老板,邻家的后生见义勇为上了报纸,还有谁家的小子懒惰不孝,谁家的媳妇漂亮贤惠,谁家的母猪又下了猪崽……讲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满屋子洋溢着温馨、欢快的气氛。
6、参加工作后,我品过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南京雨花茶等,但感觉总不如那用山泉煮出来的竹溪茶香。一晃离开家乡有五六年了,我总忘不了小山村那憨厚耿直、勤劳善良的乡亲们,还有那飘着缕缕清香的家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