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以不超过110度为宜,时间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温度高低
温度高低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当温度升高时,茶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出来,而后香气伴随着水分蒸发出来,大部分香气成分中的芳香精油,类沸点均在150度以上,因此烘焙的温度应在150度以下,通常以不超过110度为宜。
通常较粗老的茶叶需较高的烘焙温度以藉焦糖产物掩盖粗老茶叶的粗菁味;细嫩茶叶则温度不可太高,而延长时间以使茶汤滋味转甘醇而香味又能适当发扬为原则。
二、烘焙时间长短
同样温度下较嫩的茶叶耐火力较弱,烘焙时间宜缩短,反之较粗老的茶叶耐火力较强,烘焙时间需较长;粗制茶发酵程度较充足者,耐火力较弱,时间要缩短,反之要延长;外形紧结的茶叶耐火程度高,需较长的再烘焙时间,反之则缩短时间。
扩展资料:
1、茶叶含水量的差别
茶叶再烘焙的原因之一是要使茶叶中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含水分多的茶叶,烘焙温度要提高、时间要延长。同时烘焙的环境若较潮湿,亦需注意提高烘焙温度或时间。
2、茶量多少的关系
因茶并非良好的传热导体,因此含水量高、条形紧结的茶以薄摊为宜,若摊放过厚,亦造成闷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烘焙
一般温度以不超过110度为宜,时间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根据目标风味以及茶叶本身来使用多少温度,大部分高端乌龙是需要变温的。绿茶,特指烘青,基本上是分2次烘焙,第一次初烘,摊凉之后再第二次足火,第一次用的是120到125度,第二次用的是75到85度。
绿茶比较简单,但具体也涉及到时间、茶叶厚薄等因素,有的绿茶如六安瓜片则依然用炭火烘焙,工艺复杂。铁观音属于球形乌龙,一个是球形,内外温度很难一致,烘焙不好,可能外部焦掉或干结,而内部生青味还未排出。还涉及到保留花果香,去除青气,提升烘焙带来的持久甜香。所以要变温,否则多次的烘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茶叶焙火的目的
(1)蒸发茶叶水分,降低茶叶中的水分含量,延长茶叶的保质期。因为茶叶本身有着较强的吸湿性。若茶叶中的水分达到一定程度后,霉菌就会出现,茶叶也就发生发霉变质的现象,若茶叶发霉变质,建议大家直接废弃,因为发霉变质的茶中会含有致癌的黄曲霉毒素,喝茶本身就是为了健康养生,所以,一旦发生发霉变质,最好废弃丢掉。而焙火可以减轻茶叶变质的速度,确保茶叶存放期间的质量。尤其是绿茶这类,本身保质期时间就较短。而普洱茶则相反:越陈越香(保存好的前提下)、而且时间10年以上的茶价值也就越高。
(2)改变茶叶的品质,主要是改善或者调整茶叶的香气滋味以及茶汤色,初制茶中尝尝伴有臭青味、苦味以及储藏不当带来的杂味和陈味,通过一定温度的烘焙,可以使茶叶滋味变得纯正,增加新鲜感,恢复火香。
(3)增进茶叶的香色和熟感,主要是用来弥补制茶过程中的缺陷,满足不同口味。
(4)杀菌,茶叶中不仅仅存在500多种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同时,工艺不好的茶叶中也会存在霉菌、蘑菇菌和酵母菌等。霉菌则是茶叶变质的标志。一般在160℃以上可以杀灭霉菌,所以,用烘焙的方式也是为了清除细菌。
扩展资料
1、茶叶含水量的差别
茶叶再烘焙的原因之一是要使茶叶中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含水分多的茶叶,烘焙温度要提高、时间要延长。同时烘焙的环境若较潮湿,亦需注意提高烘焙温度或时间。
2、茶量多少的关系
因茶并非良好的传热导体,因此含水量高、条形紧结的茶以薄摊为宜,若摊放过厚,亦造成闷变。
茶叶焙火的目的主要有4个:
(1)蒸发水分,降低茶叶中的含水量,延长保质期。茶叶由于本身结构疏松
并且许多内含成分多带有羟基等亲水基团,因而茶叶具有较强的吸湿性。茶叶水分达到一定程度后,霉菌开始出现,茶叶会逐渐发霉变质,进而失去饮用价值。
焙火可以减缓茶叶品质变低的速度,确保存放期间的质量。
(2)改变品质,改善或调整茶叶的香气滋味以及茶汤水色。初制茶中常常伴有臭青味、苦味以及储藏不当带来的异杂味和陈味,通过一定温度的焙火,能使茶叶滋味变得纯正,增加新鲜感,恢复火香。
(3)增进香色和熟感,用来弥补制作过程中的缺陷,满足不同口味,制成迎合市场需求的品质。
(4)杀菌。茶叶中存有微生物包括霉菌、蘑菇菌和酵母菌等。霉菌是茶叶霉变的标志。一般在160℃以上可杀灭霉菌,因此,用焙火的方式可以清除细菌。
除此之外,含有农药残留的茶叶,也可通过高温促使其降解和挥发,减少残留。
此之外,含有农药残留的茶叶,也可通过高温促使其降解和挥发,减少残留。
其实,并不是所有茶类都需要焙火,例如红茶。因为红茶的脂肪酸在发酵过程中已经被转换掉,已没有脂肪酸可以酸化,所以不需要焙火。
希望我的回复能够帮助您。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