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损失如何鉴定(茶叶品质鉴别七个步骤)

    在去参加过的很多品鉴会上,总是听到有人拿出评茶用语来大谈特谈茶叶品质。“酸、涩、薄、闷……”往往看到这样的人,我都会一阵无语,却也无可奈何。真会打扰品茶的兴致,麻烦主人家留意一下,下次这样的家伙要是在场,就别叫我了。

    品茶的专业术语,尤其是评价茶的缺点的用词,赤裸裸地出现在品鉴会上,这点我是不认同的。

    为什么?因为这关乎品鉴和鉴定的区别。

    品鉴茶会,是以品茶为主要目的的。一款茶,怎么样喝更好喝?它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去表现更加完美?配什么环境茶点?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我们对茶的愉悦美好感受。享受,是品鉴的重点。即使所选的茶有缺点——这是必然的。在品鉴会上,也会用一些修饰语来描述,或是不必明说。为什么?因为粗劣的用词将会破坏我们的画面感,而且带有很强的引导性。

    加上,品鉴会上的茶友,多是对生活美学有讲究,却不是学茶的专家。茶之中美的表现,才是要着重的。

    在品鉴会上大用评茶术语的人,充满了炫耀的意味。似乎在说明着我比你们都懂。实在是大不敬,只不过是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区别罢了。

    而鉴定却是相反。说一句不客气的。品鉴,是去表现茶的优点,而鉴定则是更侧重于发现茶的缺点,以及造成茶的缺点的原因。为什么?因为鉴定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适合的茶,或是为了改进加工。鉴定是为了茶的品质稳定和提高而存在的。

    而且,鉴定现场,全都是从事茶业的专业人员。用起审评术语,畅通无阻。这样的交流才真的有意思。就像一群人聊天,只有你会某一门语言,那你只好讲给自己听。而如果这门语言大家都懂,才谈得上交流提升。

    因此,从本质上,品鉴和鉴定就是不一样的。鉴定是一项工作,有任务的;品鉴只管享受,开心最重要。

    所以,我认为评茶术语还是少出现在品鉴会上为好。

    我通常更喜欢品鉴会,纯玩的。安静的坐着,享受茶室环境带来的雅致心情,或是低声跟同席的茶有交谈两句;在主人或主茶师的引导下感受一泡好茶的色、香、味;细心感觉茶气带来的体感……一切都是美好的互动,我跟茶室的、跟茶友的、跟茶师的、跟茶的……互动。

    鉴定会我也主导过不少,形式非常多——逐个或分组审评、对样审评……选风格、定级别……往往一场鉴定会下来,有惊喜,有失望,也有劳累和醉茶……就像打战一样,一点都马虎不得。因为鉴定报告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对应的整批茶的命运,也会影响到成本定价等,一步不慎,便可能造成大损失。

    而且鉴定的过程为了保持味觉的敏锐度,还不能吃东西,实在是伤心的事情。

    这就是品鉴和鉴定的区别。相信很多人的选择跟我一样,还是大爱品鉴会吧。

如果茶叶在火灾中受到烧损,评估其受损程度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火灾现场鉴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入火灾现场进行鉴定。检查茶叶所处的位置以及周围的烧损情况。

茶叶外观评估:仔细检查受火灾影响的茶叶的外观。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质地和其他可见的受损程度。

气味评估:闻一闻受火灾影响的茶叶是否有异常的气味,如烧焦或烟熏味。

口感评估:如果可能,尝试品尝一小部分受损的茶叶,评估其口感是否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如苦味、焦味或其他异常味道。

检查茶叶包装:如果茶叶是在包装中存放的,检查包装是否有明显的烧损或烟熏痕迹。

火灾调查报告:参考火灾调查报告中的相关信息,了解火灾发生的情况、火源、火势等信息,以帮助评估受损茶叶的程度。

基于上述评估,可以初步判断茶叶受损的程度和可用性。如果受损茶叶的外观、气味和口感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可能需要将其视为不可用或具有较低的品质。然而,如果茶叶受损程度较轻,仍可尝试饮用,但建议先进行小样品测试,以确保安全和口感可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受损茶叶的评估最好由专业的茶叶评估师或食品安全专家进行,以获得更准确的结论。此外,如果涉及保险索赔或其他法律事宜,建议与相关机构或专业人员咨询。评估相关问题咨询请点头像提问,有问必答。

张一元茶叶里有虫子可以向市场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索赔。购买的商品如果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消费者可以依法要求卖家退换货以及赔偿损失,或者请求消费者协会组织调解、损失严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消费维权的途径

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发生争议后,在自愿、互谅基础上,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和解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这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经营者来说都是理想的途径。

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后,请求消保委调解,即由第三方对争议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沟通调和,以促成双方达成解决纠纷。

消费者投诉时应注意四点,一是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处理,一般按管辖范围受理,二是当消保委未能解决时,消费者可请消保委作损害鉴定,提供证据;三是消费者要尽快选择申诉或起诉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四是消费者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向人民法院起诉都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