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的时候茶叶太脏怎么办呀(泡茶怎么让茶叶沉下去)

如果是为了洗掉尘土或者脏东西就不必洗了,因为目前的茶叶生产加工,对于稍具规模的加工厂而言,基本都符合清洁化生产的需求。即便对于规模相对小的农户或者作坊,茶叶生产过程也基本能做到不着地。茶叶上的“尘”,主要是茶叶的茶毫和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尘状微粒,并非泥土灰尘。所以,洗茶,并无“泥尘”可洗。

中国茶叶总体安全,市面上正常流通的质量合格的茶叶,其各项指标,包括农残和重金属指标,自然也在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在这一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即便茶叶中有微量甚至痕量农残,也是以脂溶性为主。也即,农残指标合格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汤肯定是安全的。

在茶艺和茶叶审评的语境中,通常所说的“洗茶”这个步骤,实际上常被称之为“温润泡”,或是“醒茶”,其主要作用是浸润茶叶叶片,便于滋味物质溶解,便于茶叶香气物质在适宜的温度呈现香气。也即,常说的“洗茶”,其根本目的是“润茶”。

茶叶一经用水冲泡,茶中可溶于水的浸出物就会逐渐溶于水中。所以,对于润茶,需要掌握好。实验表明,茶叶一旦与热水接触,有些物质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便会大量内含物溶解于水,首先浸出的是带有爽味的维生素,带有鲜味的氨基酸和带有刺激味的生物碱。如果我们润茶的时间过长,那么倒掉的茶汤中就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氨基酸、生物碱等营养物质。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辄5-10秒钟之久甚至更长时间的“洗茶”洗去了多少营养精华和茶味。

绿茶通常不作润茶,否则容易损失茶叶中的氨基酸。

原料细嫩的茶叶,其各种内质在水中浸出相对较快,不建议润茶。

诸如祁门红茶那样的原料相对细嫩、体型相对较小的发酵茶,不建议润茶。

类似像普洱茶这样的紧压茶,而且内质丰富,冲泡时可适当润茶。

润茶时,水温不宜过高,可略低于泡茶温度。

润茶时,出水要快,浸润时间要尽量短,2-3秒即可。否则,在此过程中还是会损失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从而影响茶汤质量

这叫茶氲。

因为茶汤内有一些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一些挥发性香气成分等。这类浸出物质比重较轻,漂浮在茶汤表面。

当茶汤到达一定高温时,茶汤上下有了一定的温差,产生了水蒸气。而水蒸气因为这层“油”的阻隔,没办法立刻挥发到空气中。茶氲的形状不停变化,就会时而像雾、时而像油,并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来。

扩展资料

影响茶氲呈现的主要因素有五大方面。

1、茶汤的脂溶性物质越多,茶氲效果越明显。

2、汤色越深,容易对比产生,也越容易发现茶氲。

3、冲泡时,茶汤温度越高,瞬间浸出物质较多,也更容易产生茶氲。而如果喝茶当天气温较低、气压偏低,也较容易产生茶氲。另外就是容器问题。如果盛汤的容器是浅色的,会容易看出茶氲,使用白瓷器皿则更明显。

4、如果茶叶本身内含物质多,那么茶汤的浸出物也相对会多,所以内含物质的多寡,是茶氲能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5、光线的折射作用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有些茶泡得很浓,加上热量大,水蒸气上来会与光形成折射,就会出现如水蒸气散发的雾状。

我们都知道茶是好东西,对身体有着诸多的裨益,一杯好茶凝聚了很多很多。往往第一泡茶时,有的人会因为是洗茶之举所以倒掉,有的人则会因为茶汤中涵盖了更多的营养物质,所以选择保留。可谓说,两方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在。

其实小约从学茶时,接触到的便是茶是要进行冲洗的,但洗茶或者叫醒茶,是有着一些小技巧的。自然不能说小约的就百分之百准确,但小约认为,是可取的,既避免了杂质入口,也避免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更多的流失。

先说一下为什么而倒掉,原因很简单,因为头道茶可以过滤掉茶叶上的许多灰尘,这个灰尘来自哪里应该不用细说了吧,一是加工制茶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杂质,二就是在存放的过程中,也难免有灰色掉落,至于怎么进去的,不妨可以参考一下“为什么我把家里的窗户门都密闭好了,过一段时间回去,地上仍然还有一层土”?除了过滤掉茶叶中的灰尘杂质外,头道茶还能起到洗茶的作用,稍微品尝一下就可以知道茶叶是否还能够饮用。

选择不倒掉的原因无非就是,头道茶汤中会将茶叶中的各种有益物质倒掉,这些物质可能在之后的茶汤中就很少再会被析出。这个说法有道理吗?或许吧。但一般选择不倒掉的,基本是品级在精品茶之上的茶,这些茶中,碎茶很少,茶渣也会很少,杂质相应的也会少了一些。如果所喝之茶是精品茶,小约也认为可以不必倒掉,俗话说得好,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无非一些灰尘的关系,大家每天暴露在空气之中,哪天不吃点灰尘了还?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快速的进行冲洗,快速冲洗之后快速的倒掉,动作快,就能减少茶叶中内含物质的被析出程度,慢慢悠悠的话,可能茶叶中的有益物质真的要损失许多了。不过喝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如果是待客的话,小约还是建议将头道茶倒掉,如果自饮,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保留或者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