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茶叶是圆形的。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至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茶叶也是茶树的树叶加工制成,为什么普通的树叶没有被做成茶叶呢?茶叶和树叶有什么区别?茶叶,简单理解就是山茶科,山茶属,茶树Camellia sinensis(L.) Kuntze的叶子。其他的植物不是茶树,所以它的叶子自然不能叫做茶叶。那如何区分茶叶和树叶呢?
秒杀价格最低的品牌茶,关注72匠微信
一、看光泽
茶叶正面有一层蜡质层,有一定的厚度厚且富有光泽,所以看起来油亮油亮的,一般来说嫩叶会比较有关这个,但不同的品种光泽也有强弱之分。
如果叶面粗糙黯然,毫无光泽的话,肯定就不是茶叶,就比如下面这个叶子,表面看起来有点磨砂质感,也不会反光。
二、看锯齿
真茶叶边缘有细密的锯齿,一般有16~32对,靠近叶尖的锯齿较密,而越靠近叶柄的位置锯齿越较稀疏或者没有锯齿。
完全平滑,没有任何锯齿,或者锯齿稀疏粗大的,一般来说就是别的植物啦。比如下面这个青冈树叶,锯齿就很稀疏。
三、看叶脉
茶叶有明显的主脉,从主脉分出侧脉,角度≥45°,侧脉数量在5~15对之间,延伸至距叶边缘1/3处,向上弯曲,与上侧叶脉相连,形成闭合的网状。
侧脉不是从主脉发出的,或者侧脉直接与叶边缘连接,就是普通的树叶而已。下图中叶子的侧脉虽然是从主脉发出,但直接延伸到了叶片边缘,所以不是茶叶。
四、看绒毛
茶树叶片背面的茸毛,除主脉上的外,大多绒毛基部短,弯曲度大。仔细看一下,这种绒毛是“扑倒”的,一根根贴着叶片走。
而其它植物叶片,可能没有绒毛,或者绒毛呈直立状。比如下图中这个植物,绒毛在叶片上竖起来,根根分明。
五、看颜色
真的茶叶,仔细观看茶叶的外表,色泽乌润、均匀,每种茶类都有自己的本色,比如绿茶绿、红茶褐、青茶墨绿,茶叶看多了就能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而树叶制成的假茶,一般都是褐色或者深绿,有的绿的很不自然,跟平时见过的茶叶颜色差异比较大。
六、闻气味
茶叶鲜叶的话可以揉搓,会出现怡人的清香或花香,有采茶经验的朋友可能比较有体会,特别是茶叶在茶篓中碰撞了一会,会非常香,干茶用打火机点燃,也会出现馥郁芳香。
而树叶鲜叶揉搓一般会有青味,就跟割草坪的时候闻到那股闷闷的青臭气差不多,干叶片燃烧则也会出现青气和焦味,就跟烧落叶的味道差不多。
虽然树叶不能叫茶叶,但其中一部分还是可以用来制成代用茶,当做“茶叶”来喝的。比如苦丁茶、桑叶茶、刺五加叶茶、荷叶茶等,这些就是典型的代用茶。这些代用茶和真正茶叶的最大区别在于生物碱和多酚物质的含量,其中有些代用茶中也还有微量的生物碱和多酚物质,但是比例要远远低于茶叶中的含量。内含物的不同,当然也就使得口感也不一样。
1、散茶所指的是各种毛料毛茶,就是分散开来的茶叶,就叫做散茶,而茶饼就是将这些散茶融汇在一起,经过晾干晒干,紧压成茶饼的一个过程,自己家里面放了很多的散茶,不想要想起那么快就挥发掉,想要长久喝到陈味浓郁的茶叶,那么将散茶压制成茶饼就非常重要了。
2、蒸。首先将一定量的散茶用茶桶装在一起,这里说的一定量,就是最后你想压制的茶饼是多少克的,就建议你在前期称茶的时候就用多少克的散茶就可以了,放在铁桶里面的散茶,开始用蒸的方式,将铁桶里面的散茶蒸熟了,基本上看到散茶有软湿的状态就可以停止蒸散茶了。
3、晾。已经软湿了的散茶,建议大家可以再晾晒2-3天,等蒸湿润的散茶逐渐变得稍微干燥一点之后,并且将其揉捻成大概圆形的形状之后,就可以再到下一步,将散茶压制成茶饼的工序了。
4、压。将事先准备的铁块,用铁块的边沿开始压制已经揉捻成圆形的茶饼,再用铁块压着圆形的散茶茶经过3天之后,基本上就可以把原本圆形的散茶将其压紧实来了,再保存压制成茶饼就可以更好地封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