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些茶冲泡的时候颜色很淡是怎么回事
1、茶不分颜色深还是浅,好茶也有颜色淡,花茶:颜色浅的好绿茶:颜色浅的好乌龙茶:适度点,铁观音金黄明明亮,武夷岩茶橙黄明亮红茶:深点好,红艳明亮,并有金圈白茶:浅点好,杏黄普洱:深点好,就红色的是好的,酱油色最差黄茶:浅点好
2、在我们岳西当地现在普遍种植的有本地群体种,还有外来的一些早茶品种,我们当地叫杂交茶。一些品种包括乌牛早、舒茶早和大白毫,另外还有一部分龙井43号。这些早茶品种开采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口感相对来说比较淡,一般情况下冲泡2~3次味道就非常的淡了,但是如果是本地群体种制作的岳西翠兰,通常可以泡3~4次。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差不多,不同的茶叶品种耐泡都不一样。
3、比如说高山茶的耐泡度可能就会更高一些。像海拔或者是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比较低,昼夜温差大,所以茶树的生长时间长,因此茶叶的内质更为丰富,在茶叶冲泡的过程中,茶汤的滋味也更为浓厚一些,也更加耐泡一些。我们都知道,在我国江北茶区中的日照绿茶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高香耐泡的绿茶,这就跟他们的生长环境有关。
4、再次,跟茶叶的采摘制作工艺有关
5、相对而言,在茶树开采前期采摘的单芽或者是一芽一叶的小芽头制作出来的茶叶耐泡度跟后期一芽二三叶制作出来的茶叶的耐泡度,有一定的差异。因为前期的茶叶芽头小,所以茶叶中的内含物质没有后期大叶片的含量高。另外不同的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耐泡度也不一样。通过手工揉捻之后的茶叶,耐泡度要更高一些。因为在揉脸的过程中,它破坏了茶叶的细胞壁,可以让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迅速析出,而且更加彻底
6、同样是一款绿茶,如果用玻璃杯闷泡的话,加两次水,可能最后就没什么味道了。因为闷泡时间过长会让茶汤析出比较彻底,所以在前一两泡很多精华物质都已经被释放出来。而如果采用盖碗冲泡的话,出汤的时间较快,茶水分离,所以能够提高茶叶的耐泡度。另外如果是用玻璃杯冲泡的话每次续水时,茶杯中留存的茶汤容量,也会对耐泡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常情况下,一般当杯中水剩下1/3的时候就要续水,如果将茶杯中的茶汤喝得光光的干干净净的,那么再续水的话,茶汤肯定会淡一些。
二、普洱茶刚泡出来的茶叶和茶色为什么沉在杯子底部
1、普洱茶属于发酵茶,它的干茶也是重过水的,所以刚泡开的也不会漂在杯面上。
2、普洱茶,又名滇青茶,属于黑茶类,因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名普洱茶。
3、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使用亚发酵青茶制法,从发酵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成品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类。
4、普洱茶是中国名茶中最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的茶类,其饮用方法异常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冲泡五六次后仍有香味。
三、普洱熟茶的汤水浑浊是怎么回事
喝过普洱茶的朋友应该发现,通常熟茶的茶汤颜色红浓透亮;生茶的茶汤颜色较丰富,包括:浅黄透亮、明黄透亮、橙黄透亮、橙红透亮等。但是不少茶友也会发现茶汤会有浑浊的现象,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普洱春茶芽头比较多,从外观上看起来茶叶上的显毫会比较多。所以冲泡时茶汤上会漂浮一层小绒毛,看起来茶汤比较浑浊,但这些绒毛并不代表茶不好。
2、普洱生茶在冲泡时茶汤有明显的浑浊现象,一般是由工艺不到位造成的,如鲜叶杀青受闷,茶质受损;揉捻过度,导致茶叶细胞组织破坏大量角质层破碎脱离;干燥不彻底,鲜叶揉捻成条后需要阳光晒干,遇到阴雨天气,鲜叶没有彻底干燥也会造成茶汤浑浊。
3、普洱熟茶的制作经过一个渥堆发酵的过程。新制好的熟茶,汤色是达不到红浓透亮的。只要汤色红润,滋味鲜活干净,那么这款熟茶品质就是好的,若等半年以上再喝,你会发现熟茶的渥堆味不见了,而且汤色透亮。但是如果熟茶茶汤不仅浑浊,还沉褐发闷,渥堆味重,叶底没有活力,说明这款熟茶的制作工艺可能不到位,发酵温度没控制好。
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仓储环境对普洱茶的陈化至关重要。若茶叶的仓储环境长期高温高湿,普洱茶的内部微生物会处于高速转化的状态中,同时还会产生其他霉菌,使普洱茶的转化过程非常不稳定,这样的茶冲泡后茶汤浑浊,口感欠佳。
饼、砖、沱等形状的普洱茶,冲泡前都要进行撬茶这一步骤。若在撬茶时,撬茶方式不恰当,把茶撬的太碎。细碎的茶末融入茶汤中,会使得茶汤浑浊
如注水时水柱太粗,把茶叶冲了翻滚起来,此时会使茶叶中较小物质(例如茶毫)混杂于茶汤中,茶汤出现浑浊。
这里要提醒大家,普洱茶茶汤浑浊不代表就是劣质茶哦。很多茶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发酵高峰期,内部发酵不稳定,泡出来的茶就会显得浑浊。不过放几个月,发酵渐渐稳定下来,其汤色就会明亮了。所以我们要先明白“浑浊”的原因,在判断是否是好茶。